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文号 平政〔2010〕5号 索引号 005452065/2010-00021 关键词
主题分类 政府文件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平顶山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平顶山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自主创新体系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制基础和机制保障。建设自主创新体系,是主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跨越发展、推动率先崛起的战略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平顶山的重要保障。为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平、人才强市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平顶山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十一五”以来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3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2008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709件和197件,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03倍和2.63倍。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0家,其中国家级3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创新试点企业1家、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试点企业3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高等院校5所。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出台了一批加快自主创新的重大措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90亿元、工业增加值106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4.03倍和4.95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
  我市自主创新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建设创新型平顶山、支撑实现“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崛起”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创新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和单位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不少企业仍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创新驱动、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全市也尚未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滞后。能够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少。三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机制不完善。科技投入增长、创新激励、联动、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四是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家和省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有些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人才,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此外,我市目前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和技术层次低,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更加凸显我市资源主导型经济和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薄弱环节,更加凸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崛起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建设我市自主创新体系。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新兴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依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率先崛起。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既要以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和战略性任务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二)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推动自主创新体系高效健康发展。(三)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我市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技术途径解决自身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四)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既要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创新力量的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四、发展目标
  (一)到2020年,我市要基本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包括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农民创新组织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二)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不竭动力。到2012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000件;造就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取得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6%;支撑粮食单产水平提高30%以上;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进入全省前3位;培育一批在国内学术技术水平领先、专业贡献重大、被业内广泛认可的科技领军人才;取得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国际具有一定影响的科技成果;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五、培育壮大自主创新主体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结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并以此为示范引导广大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流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二)发挥科研机构骨干作用。推进现代院所制度建设,稳定和壮大科研机构人才队伍,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支持科研机构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三)强化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功能。根据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调整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向。引导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合开展能够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四)加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建设。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培养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实施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积极引进海外及市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
  六、发展自主创新载体
  (一)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自主研发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围绕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优先布局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到2012年,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企业技术中心20个,新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9个、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2个,全市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到2020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80个、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0个,研发中心支撑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开展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学术交流,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12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到2020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大力发展科技园区。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围绕区域创新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基地建设,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服务设施建设,培育一批走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道路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民营科技园区。到2012年,培育1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到2020年,培育2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2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            (四)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为中小科技企业和留学生、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为抓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帮助中小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五)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配置,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近期选择太阳能、风力发电装备、高压开关及零部件、尼龙化工、高速重载合金钢装备、生物菌剂等领域开展试点。       (六)发展其他各类有效的创新载体。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建设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信息支持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检测技术平台、科技和人才信息服务网络、技术贸易和技术产权交易网络、生产力促进网络、知识产权服务网络等能有效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帮助完成创新目标任务的创新载体。
  七、自主创新的重点任务
  (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以市、县、乡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科研、推广单位为骨干,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均衡供给能力的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工程,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平顶山核心区建设和农产品平衡供给提供支撑;以粮食安全、畜禽安全为核心,以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壮大现代农业。1.种植业: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种植业优良品种的换代升级。(1)大力推动韭菜、小麦、玉米、大豆等育种研究,加快太空育种、离子束育种、植物组培等高新技术研究,培育出3-5个优质、高产、抗病、极抗寒、广适韭菜新品种,其种植面积占全国韭菜种植面积的70%以上;选育出通过省级审定的优质小麦新品种1-2个,亩产达600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选育出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1个,亩产达800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10%;选育出省定高产大豆品种1个,亩产达250公斤。(2)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进一步提升耕地产能;加大环境友好型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研制和推广力度,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加强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等精准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推动精准农业发展。(3)筛选确定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良品种,重点支持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加速小麦、玉米、大豆、烟草、花生、油菜、棉花、蔬菜、花卉、果树等主导品种的换代升级,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更新换代2-3次。加强良种与良法相配套,集成组装一批主要粮食、经济、园艺作物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体系。2.畜牧、水产养殖业:引进优异的畜禽种质资源,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保护、创新和有效利用我市优异的郏县红牛、河南大尾寒羊、豫西脂尾羊、尧山白山羊等畜禽种质资源;加强饲料、兽药和疫苗等主要投入品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支持开展畜禽、水产清洁生产技术和畜禽主要疫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高肉、蛋、奶及水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安全水平;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研发生猪、奶牛、蛋鸡、肉鸡机械化生产技术和养殖场污染控制关键技术、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配套设备,提高畜牧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3.林业:重点支持侧柏、黄檀、柿树、复叶槭等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利用技术,林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与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木本粮油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强林木生物灾害防控机制、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研究,开展森林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进一步发挥林业在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中的重要作用。4.农业微生物:重点支持食用菌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新技术等研究,推进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加强农用、畜禽用、水产用、环保和保健品微生态制剂等微生物制剂研发;开展城市供水型水库富营养化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修复水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大沼气生物研究力度与深度,推进沼渣、沼液制剂及成型产品工业化生产进程。5.农副产品加工:开展韭菜籽生物活性物质提取、韭菜脱水、挥发油提取分离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粮油、畜禽、果蔬、乳品、薯类等主要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效增值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开展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示范与推广,确保农产品加工业良性循环发展。6.农业装备:大力发展大型、高效、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装备,引进开发主要粮食作物、薯类和油料作物生产装备和节能环保型作业机械,引进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林产品加工与贮运关键机械和设备;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引进研究开发能够精量控制水、肥、种、药施用量的优质农机,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显著提高农业装备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7.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8.农业防灾减灾: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定量评估技术研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推动工业支柱产业振兴升级。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强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开发资源、能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污染减排与治理、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能源化工:重点研究松软低透气性煤层增透技术、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深井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支护技术;开展瓦斯区域综合治理、矿井水患治理、综采综掘设备大型化及智能化、矿井废弃物综合利用、矿井降温技术研究;重点支持煤系针状焦等煤焦油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芳纶和己二腈生产关键技术、尼龙化工的关键原材料及中间体、氯乙酸生产关键技术、氯化聚氯乙烯关键技术、氯化氢和废盐水及电石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2.先进制造:重点支持智能化电网用智能开关关键技术、数字式互感器关键技术、大型环氧树脂浇注绝缘子及绝缘材料制备技术、大功率液压操动机构阀体制备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年产600-1000万吨厚煤层、高可靠性、自动化、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年产150-200万吨薄煤层综采机械化、自动化综采成套装备研制;重点研究超高压及特高压直流隔离开关、高压及超高压开关数字化智能控制及保护装置、特高压及超高压互感器;着力研发垃圾发电除尘工程成套技术、电厂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5000吨以上水泥生产线大型高效袋式除尘器、30-92万千瓦火力发电厂脱硫用大型电、袋除尘器;突破特种机车(动车组、高原机车)高速重载合金钢铸件配套、大功率风电行星架、高端液压支架及计算机电液控制系统、分组投切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等关键技术;支持全封闭无级变速三轮摩托车产业化、导杆式汉鼎防盗锁产业化、LED节能照明灯具制备技术研究。3.宽厚钢板:以研究开发高纯净度、超细晶粒组织、高精度、光表面、无缺陷钢板为目标,跟踪国际冶金前沿技术,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应用,依靠科技进步,大力降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替代进口、替代铸锻件、填补国内空白为研发方向,主要开发钢板有临氢Cr-Mo系列钢板、调质型高强度高硬度系列钢板、低温压力容器用系列钢板、军工舰船用材、超高压锅炉汽包钢板、大线能量焊接特性用钢、低屈强比及耐火耐候钢、低成本TMCP型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高等级模具钢、造船板、桥梁板、钢结构建筑板等。4.新型建材:重点研究水泥生产利用粉煤灰“双掺法”技术、煤矸石生产承重多孔砖和非承重空心砖技术、65%节能砌块夹心复合墙技术;着力开发核电站专用水泥、高速铁路专用水泥、油井专用水泥、硫铝酸盐水泥、高铝水泥、特殊用途水泥等新型水泥及水泥制品;重点支持承重砌块、轻质砌块、装饰劈裂砌块、吸声隔音砌块、干垒挡土墙砌块、水土工程砌块、高强度地砖等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着力开发B06加气混凝土、低密度B03及B04保温加气混凝土、加气混凝土保温板等产品。5.食品:重点支持优质白酒、保健酒、保健啤、鲜啤、保健醋关键技术研究;推进谷朊粉、小麦胚芽、小麦麸皮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发玉米变性淀粉、多功能玉米粉、玉米谷朊制品,加大速冻食品、饼干、方便营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天然环保型食品添加剂研发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重点支持添加碘、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发展多品种强化盐和营养保健盐技术研究。6.生物及新医药:重点开展利用复合产酸菌和嗜热芽孢杆菌提高白酒质量、酯化红曲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选育传统发酵有益优良菌株提高白酒质量、生物酶技术在饼干生产中的应用、生物酶在中药小米保健醋生产中的应用等研究;重点开发L-色氨酸、饲料蛋白、胶原寡肽、微生物菌剂种植型、养殖型、水质净化剂;重点支持安全自毁式注射器和非PVC式输液器产业化、静脉留置针、可吸收骨钉骨板产业化研究;着力推进道地中药材研究,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建设,道地中药材深加工、中药饮片、经方开发和传统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支持以中药为基源的食品、保健品开发。7.新材料:重点支持开发高性能超硬材料、高炉用微孔炭砖、PVC树脂深加工、气囊丝、高强尼龙等系列高性能纤维、聚酰胺系列高技术纤维、高纯净度钢、功能玻璃等材料和制品关键技术;重点开发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着力开展新型精细化工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纳米改性尼龙66工程塑料等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8.新能源:重点研发太阳能电池用大直径硅单晶片拉晶关键技术、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配套关键技术、煤矿乏风瓦斯氧化及热能利用技术;重点支持煤焦油加氢提炼轻质油品、焦炉煤气合成二甲醚、煤层气合成甲醇和二甲醚、以甲醇或二甲醚为原料合成聚甲氧基甲缩醛产业化研究;着力支持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技术、秸秆生物质致密成型关键技术研发。9.节能减排:重点开展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产业化研究、LED散热技术及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重点研究等离子体煤制乙炔工艺技术;重点支持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粉煤灰和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大气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治理技术;着力应用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化学建材、钢结构、高性能砼等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建筑材料。        (三)引导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支持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我市文化资源精心包装、设计、传播,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以马街书会、宝丰魔术、汝州曲剧等优秀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平顶山特色、在国内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重点支持建设“12301”旅游热线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开发数字平顶山旅游技术;重点开展汝官瓷、唐花瓷、龙泉剑等旅游精品研究;研究开发山珍、野菜、果品等优质特色的旅游食品和精深加工技术。       (四)提升基础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为重点,在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信息化等基础产业领域,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技术和产品,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1.资源能源:重点支持资源快速勘察技术、深部资源勘察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煤层气开采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展重要矿产资源采选技术优选与综合循环利用技术等研究,扩大现有资源储量,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支持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2.交通运输:重点开发推广道路及桥梁无损检测技术、道路养护和修复新材料及新技术、长寿命路面关键技术、桥梁耐久性及安全性检测评价与加固关键技术、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公路预防性养护与应用技术等。3.水利:重点支持研发水资源安全供给、优化配置及开发技术,防洪抗旱与减灾关键技术、水环境自然生态保护技术、城市综合节水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水循环利用技术等;支持高耗水行业开发节水及再生水回用新技术。4.信息化:重点开展物联网应用研究;着力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系统建设;大力推广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及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农情监测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平顶山”建设步伐。5.公共安全:重点支持矿山灾害综合治理和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加强主要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区域自然灾害监测、预测、评估、预警技术及多灾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6.清洁城乡发展:重点支持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技术、建筑物立体绿化技术、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农村清洁用水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以秸秆为主的替代燃料关键技术研究、农村可再生能源和沼气副产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
  八、近期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突出重点,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整合集成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方法,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集中解决全市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近期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极抗寒、广适韭菜新品种,其种植面积占全国韭菜种植面积的70%以上;开展韭菜籽生物活性物质提取、韭菜脱水、挥发油提取分离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芳纶和己二腈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N2O分解催化剂和苯脱硫催化剂关键技术、水合催化剂产业化关键技术、安全气囊丝原料国产化关键技术、智能化电网用智能开关关键技术、数字式互感器关键技术、大型环氧树脂浇注绝缘子及绝缘材料制备技术、大功率液压操动机构阀体制备技术;重点开展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产业化技术、等离子体煤制乙炔工艺技术研究;开发高纯净度、超细晶粒组织、高精度、光表面、无缺陷钢板技术;着力开发厚和薄煤层、高可靠性、自动化、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重点支持特种机车(动车组、高原机车)高速重载合金钢铸件配套、大型水泥、钢铁窑炉整体除尘工程技术,中小城市垃圾发电焚烧、发电工程除尘工程成套技术,电厂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研究;研究太阳能电池用大直径硅单晶片拉晶关键技术、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LED节能照明灯具制备技术、LED散热技术及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开展导杆式汉鼎防盗锁产业化研究等。
  九、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一)完善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市、县(市、区)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年增长幅度应当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市本级财政每年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占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2%,到2012年达到3%。其中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到2012年达到2%。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我市获得的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配套。市、县级政府应当支持科技部门建立科技创新融资担保机构。
  (二)建立促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制定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考核办法,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承担科研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励、专利转化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市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评价委员会,按政府组织、专家评审、综合评价原则实施,采取动态管理和年度考核,每两年评定一次,评价结果排在前30名的企业,授予平顶山市科技创新30强企业称号,并颁发证书;评价结果排在前10位的企业授予平顶山市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将优先享受科技研发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并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表彰,且享受市级劳模待遇,优先推荐省劳动模范候选人。对工业企业组建的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机构,市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研发经费补贴。企业开发新产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市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研发经费补贴。       (三)强化企业和社会科技投入机制。企业要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大中型企业确保科技研发投入总额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专利质押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在科技信用信贷等方面支持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吸纳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企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活动,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同体,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支持科技创新。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资设立科学技术基金,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对科学技术基金捐赠,按国家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四)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落实税收政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认定(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复审)当年起可申请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把科技重点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工程等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投资计划。科研机构基本建设工程中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实行减半征收;科研机构改制、迁建中,其原使用国有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用于科研机构改革发展。细化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政策操作办法,明确申请条件,简化办理流程,开展宣传培训,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奖励。对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市政府奖励50万元,国家级创新型示范企业,市政府奖励30万元;对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市政府奖励30万元,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市政府奖励20万元。设立“平顶山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和启动“科技功臣”评选活动。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的人员(第一完成人)中评选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2人,两年评选一次,每人奖励30万元;从中评选出“科技功臣”5-10名,每年评选一次,每人奖励10万元。
  (五)建立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坚持统筹规划、综合集成、共建共享原则,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消除体制、区域和行业阻隔,重点建设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仪器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联动协作、协同配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为重点的研究开发平台。鼓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开展科技咨询、评估、经纪、行纪等服务,支持企业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重点实验室、科技开发机构、技术开发联合体或建立战略联盟。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省攻关、火炬、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重点新产品等各类计划,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对获得承担的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提供相应比例配套资金的支持,实现三级财政科技研发经费联动。         (六)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坚持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组建评审专家库,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和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问责制度。发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引导作用,推行立项前项目科学评估论证与决策、实施过程中责任明确的执行监督与分层管理和后期的严格绩效考核与验收。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对挪用或截留、恶意骗取科技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除追回已拨经费外,在一定时期内对其申报的项目不再支持。        (七)完善专利、成果转化机制。专利权拥有单位在专利授权3个月内,要按照《专利法》的有关规定,发给发明人或设计人奖金;专利权许可他人实施的,应按许可净收入25%的比例,向发明人或设计人支付报酬;单位自行实施的,在专利权有效期内,每年应按实施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得净收入的5%、外观设计专利所得净收入的1%,向发明人或设计人支付报酬;采用专利权入股的股份制企业,可按入股时作价金额25%的股份奖励给发明人,发明人依据所持股份分享收益;企业注册登记时,重大专利技术作价出资可占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的除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采用股份制形式实施转化的,可将成果形成股权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可以用非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节余经费出资入股或增资入股,其所获股权的70%奖给课题组成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政府科研项目所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在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不变更职务成果权属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可创办企业自行转化或以技术入股在本市进行产业化转化,并最高可享有该成果在企业中股权的70%。把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其成果应用情况作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人员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
  十、强化自主创新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市政府成立平顶山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制订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将其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建立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动态调整工作制度,用开放的思维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对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加强科技、综合经济和产业部门的协调,共同推进“三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二)加大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把争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对年度责任目标的综合考核认定,总积分排列前3名的县(市、区),授予“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对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主管副职及科技部门主要负责人予以通报嘉奖。连续2年获得先进的上述人员,记三等功1次;连续3年获得先进的上述人员,记二等功1次。排序最后1名且未完成当年责任目标的县(市、区),第一年给予通报批评,连续两年的给予黄牌警告。对排列前3名的县(市、区),在下一年的科技项目、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且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的县(市、区),市政府奖励每个县(市、区)20万元。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合力;各县(市、区)也要加强对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机构,落实责任。       (三)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加强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加快的机遇,努力引进海外科技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研发中心。大力支持我市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取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创新团队。实施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简称“510”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从2010年起,5年内引进1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到我市创业。对被确定为“510计划”人选的,除享受省规定标准以外,市财政一次性给予12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并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20平方米住房公寓。
  加强与省内外创新力量的合作。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其在我市建立成果转移中心或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发挥我市高等院校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科技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围绕我市的资源等优势,加大与北京、上海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科技合作力度。
  (四)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科技特派员在下派期间,保留原职级、原工资福利、原政治待遇、原编制,同等享受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职级和工资调整等待遇。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特派员,优先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优先提拔使用;与派驻单位合作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市科技发展计划,给予研发经费支持。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内部分类考核制度,科技人员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在业绩考核时同等对待。(五)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启动科技人才发展计划,在科技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最终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以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的支持模式,各类科技计划要把支持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重点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创新团队的形成。依托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攻关项目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等各类创新平台,加强人才、项目、基地统筹,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鼓励和支持科技领军人才申报承担国家或省、市的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引导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创新带团队,集成科技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培养和集聚高层次人才,为创新人才、创新团队脱颖而出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附件:重点任务项目表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